当前位置:首页 > 要闻 > 正文

提前谋划打捞蓝藻高温下坚守岗位 让巢湖成为合肥最好的名片

2022-09-09 09:52:03    来源:合肥晚报     

巢湖岸边,不少市民来此游玩。镜头里的湖面,烟波浩渺,一碧万顷。

“这两年巢湖环境越来越好,一年比一年好。”“我们就住在巢湖边,没事就来散散步,感觉到很幸福!”……周边居民和享受着亲水时光的市民,对这两年巢湖发生的变化感叹不已。

这背后来自于巢湖蓝藻防控工作有力,围绕“让巢湖成为合肥最好的名片”这一目标,合肥把蓝藻防控作为重大民生工程,全面向蓝藻防控宣战。

近日,记者多次来到巢湖岸边,通过采访巢湖治理工作人员、蓝藻防治一线工人,听他们讲述巢湖看得到、闻得到、比较到的“新变化”。

【讲述人:方彪】

引进藻水分离船,对藻种能清尽清

蓝藻的清理需要各个环节共同发力,要将整个环湖力量都动员起来。近年来,包河、肥西、肥东、庐江、巢湖积极响应,共同加入蓝藻治理过程,助推巢湖蓝藻治理工作统筹安排、高效落实。

“巢湖近岸有4口深井、28个打捞平台和人工泵,每座深井每天能处理10万立方米湖水,无论哪个方向来的蓝藻都能及时处理,是打赢蓝藻攻坚战的重要武器。”合肥印象滨湖旅游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方彪开门见山地说。

“今年,我们把原来小功率的龙卷风打捞平台改造成为大功率的,扩大了盲点和死角的蓝藻收集范围。蓝藻数量变少了,暴发的可能性也就小了。”方彪表示,在蓝藻治理方面,老办法、新办法、土办法、洋办法齐上阵,黑科技、高科技全部使用上。使出“浑身解数”“十八般武艺”齐上阵,在人防、技防的一齐努力下,做到应捞尽捞,把藻种去除。

“下一步,在巢湖治理方面,我们还要上新的台阶。在内源方面,下大功夫;在面源方面,做好整治;在线源方面,做好清理;在点源方面,做好宣传。在这些方面把工作做得更细一点。”方彪介绍,今夏引进了2台一体化移动式藻水分离船进行清淤,在塘西河设置了一个试验段,两个多月时间已经清理了2000吨。

“它在水面上就像龙卷风,在水下像吸尘器,对藻种做到能清尽清。同时不伤河床,只清藻种和污染物,实现藻泥高效分离。”方彪将这种分离船形象地比作“吸尘器”,“这艘藻水分离船日处置能力在1000吨以上,将打捞点的蓝藻通过软管吸进船舱内,采用快速絮凝、高效分离、带式压滤及溶气气浮等多种先进技术,每小时最大获得藻泥2吨-3吨,净化处理的水可直接排放。”

“我们在沿线,一个是守护,一个是保护。”方彪表示,后期将继续投入科技和人力,让巢湖蓝藻治理不断迈向新的台阶,让水清岸美的巢湖沿岸成为老百姓真正喜爱的休闲好去处。

【讲述人:汪皓】

提前谋划打捞蓝藻,

“今年,我们提前谋划并实现了‘日产日清、不白不臭’的工作目标,有效保障了巢湖岸边良好的水生态环境。”印象滨湖相关负责人汪皓说。

蓝藻治理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,在事前就需要做好充分准备。早在4月份,汪皓就着手配备人员在打捞沿线开始工作。4月20日左右,他便带着人开始除水草,为后续打捞蓝藻做准备。

“治理蓝藻这些年,我们也曾走过弯路。”提到这些年的不易,汪皓打开了话匣子,比如开始用机器把水面上的蓝藻往湖底淤泥下翻,把蓝藻埋在土里,却发现无法消除蓝藻。“在一次次尝试中,我们深刻总结经验、转变思想,要用科学方法治理蓝藻。”

“首先是清淤,蓝藻藻种会下沉在淤泥中,清除淤泥后,蓝藻就失去了生长空间,其暴发也能得到缓解。”多年的经验让汪皓形成了“条件反射”。

今年7月以来,方兴湖公园出现大面积野生菱角破坏水体环境。印象滨湖组织安排多名打捞人员,对方兴湖湖面大面积菱角和沿岸蒲草进行收割清理,防止蓝藻聚集。高温作业下,蓝藻打捞人员不惧骄阳、不畏热浪,挥汗如雨、坚守岗位。

“记得很清楚,8月2日,180多位工人在方兴湖水中作业打捞菱角和蒲草。”汪皓说,湖底淤泥深厚,还有许多长满刺的野菱角,胶鞋陷下去几十厘米,再拿出来时,鞋帮鞋面已扎满了野菱角。因此,多数人上岸第一件事便是“挑刺”。

连续数天奋战,总共清理水域面积约12万平方米,清运蒲草、野菱角等水生植物8000余吨,为确保蓝藻无大面积暴发奠定扎实基础。

【讲述人:孟凡周】

半年时间几乎守在深井控藻平台

早上不到天亮,孟凡周就开始了一天的巡查。“有时蓝藻生长得快了,就得一天24小时轮流干,机器24小时不间断运转。”7年来,孟凡周几乎半年吃住在岗位上。常年的风吹日晒,让他的皮肤变得粗糙而黝黑。

“天气热起来有利于蓝藻繁殖,越是高温越是不能懈怠。”今夏,孟凡周几乎守在巢湖边的深井控藻平台,白天顶着高温酷暑,夜晚忍受蚊虫叮咬,一个活动板房改造成的临时值班室,就是他休息的地方。

8月,孟凡周每天头顶烈日驾起冲锋舟,开始一次又一次的蓝藻巡查。发现藻情后,他立刻召唤打捞船前往打捞,或用冲锋舟将其冲散,防止蓝藻聚集发臭。

除了近5公里长的巢湖沿线,孟凡周还要负责深井控藻平台的维护。孟凡周告诉记者,一座深井控藻平台每天可以处理近10万立方米的藻水,处理能力较以往的蓝藻打捞平台提高了30多倍,耗费的电力和人力还更少了。这几年,政府加大了治藻技术设备的投入,让孟凡周这样的一线“治藻人”如虎添翼。

从巢湖上第一座深井控藻平台的建设,到如今控藻平台的常态化运营和周边水域藻情的巡查处理,孟凡周都参与其中。“从小生长在巢湖边,对巢湖有着很深的感情。今年比去年好,相信一年比一年好。”孟凡周说。

【讲述人:许道童】

像打扫客厅一样清理湖面“边角地”

许道童一般早上7点不到便开始工作,每天巡查几十公里,一周七天无休。发现蓝藻后,他要负责迅速调配人员、设备处理蓝藻。作为巢湖蓝藻治理的一线人员,许道童主要负责沿岸巡查,自2015年开始从事巢湖蓝藻治理。

别看许道童外表看起来显得“粗糙”,工作起来一点不含糊,同事还给他取了一个外号叫“老鹰”。原来,巢湖湖面广阔,难免有一些角落无法亲自进入探看。许道童便采用无人机进行拍摄,发现异样后,再乘快艇到现场求证。

“在芦苇荡、蒲草荡等死角,蓝藻易进不易出,高温下还容易腐烂产生异味,必须及时发现,千方百计地应对处理。”许道童说,内堰、小湖面、浅滩等边边角角十分难处理,往往人到不了,船只无法进入,只能依靠人工割草割出一条路。

“这就像打扫客厅一样,死角不清理就不能消除蓝藻异味。”治理蓝藻这些年,许道童积累了许多经验,“随着治理手段更多,力量更大,心态也更从容了。”(合报全媒体记者 刘畅/文 王浩/图 实习生 孟祥丽 通讯员 徐小玲 印象滨湖提供)

上一篇:“书香阅读之星”有声阅读大赛获奖名单出炉 重庆长寿区喜获佳绩
下一篇:最后一页